富裕台灣計畫
文/郭立昌
富裕台灣計畫
當我在1971年拿到「印尼製」(made in Indonesia)的IC(積體電路)時,震驚之餘,決定提早在永康建造絕緣板廠、超微細導線廠、偏向軛廠,並在1974年創建「成光精密工業有限公司」,引來行政院長蔣經國贈送「利用厚生」四字,進而協助台南市長
茲在此分兩部份:「一、民間推動產業升級政策說帖,二、析探問題之解決方案」說明如下:
一、民間推動產業升級政策說帖
當前的產業挑戰與全球競爭加劇之際,我們民間有志之士依據歷史經驗與未來發展,提出以下策略以協助政府推動產業升級,確保台灣的永續繁榮。台灣產業危機的深化與挑戰如下:
1. 全球供應鏈的重組:
隨著美國的產業政策,尤其是川普提出的「停止外包」與「將美國打造為製造業超級大國」的政策,對全球供應鏈產生了深遠影響。台灣一直依賴於全球化與中國大陸的製造基地,但美國的回流政策以及其他國家如中國的自製率提升,讓台灣產業的競爭力面臨著挑戰。台灣需要重新評估自己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尤其是在半導體、機械製造、電子元件等關鍵領域。
2. 台灣製造業的外移與衝擊:
台灣過去曾經是製造業的重心,但隨著國際間成本的競爭加劇,大量的台灣企業將生產線移往成本較低的國家。1985年,像Mattel這樣的大型美商及日商紛紛撤資關廠離台前往馬來西亞,造成台灣的失業潮,顯示出台灣的製造業在面對全球化競爭時的脆弱性。現在的台灣,尤其是高科技產業,依然高度依賴國外的原材料與市場,這使得台灣在全球產業重新組構中面臨許多不確定性。
3. 中國的自製率提升及需求: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基地,早已經注重提升「自製率」。早年台南統力電池率領台南一群鄉親前往大陸投資設廠,但現在你聽見的大陸電池廠叫寧德時代。在地緣政治之下,中國自詡深知《孫子兵法》,他們有廣大的內需市場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他們又有金屬和非金屬原材料,化工技術乃世界一流,大陸的理工人才充裕,30多年來各國在大陸留下的地基材料足夠他們起高樓,特別是他們目前投入物聯網、機器人、自駕車、無人機者眾,高階半導體在有需求之下必然會有供應。
4. 日本的科技力與競爭力:
我在1966年12月和美商全球電子公司做成生意,日本A字頭的電子公司在1967年便來到台南假借欲大量購買我的產品進行技術竊取,利用從台灣獲得的技術,發展出自己的高端製造能力,並成為強勁的競爭者。如今日本從特殊鋼、鋁合金、光刻膠到Nikon和Canon的DUV技術,日本早已不僅是台灣的競爭對手,也是全球科技市場的重大競爭對手。這對台灣的半導體與高科技製造業造成了直接的威脅,台灣必須加強自主創新能力,並進一步強化在高端製造領域的競爭力,否則將面臨被日本取而代之的風險。
5. 南韓的努力與產業升級:
南韓自1980年代以來,便加大投入在科技與製造領域,從半導體到手機、顯示器等領域,都取得了顯著成就。南韓企業如三星、LG等已經成為全球領先者。這一切源於南韓政府對產業政策的積極推動及企業對科技的持續投入。最近南韓深切檢討他們在高階半導體的缺失之後,正從消費性電子升級著手,從應用再回到改進缺點,期望能在即將興起的新科技經濟時代迎頭趕上,台灣的危機之一便是在面對南韓日益強大的競爭時,能否保持其優勢地位。
6. 台灣的應對策略:
台灣要應對這些挑戰,必須進行深刻的產業升級,並且強化對高端技術的掌握。首先,台灣需要自主發展完全屬於我們可控的創新高科技元件—能廣泛運用於ICT/ IoT/ V2X/ EV/ AI/大數據/無人機/穿戴設備/通訊衛星等等領域,減少對外部因素的依賴;其次,需要加強技術教育體系與創新,培養更多的科技人才與創新企業;第三,台灣需要建立更多的國際合作,善用APEC的國際舞台,倡議有益區域經濟及「人文關懷」的議題。
總之,台灣的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從全球製造業的重組到美中日韓競爭對手技術的迅速崛起,台灣必須積極應對,以創新與升級為核心,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並且在全球價值鏈中找到新的定位。面對強國等競爭者的壓力,台灣需要加強自身的產業實力,並防範過度依賴外部市場與技術的風險。
二、析探問題之解決方案
1. 聚焦產業危機
1) 背景:自1971年以來,台灣歷經產業從勞力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型。在此過程中,我們克服了美日資本的退出、外交孤立與競爭壓力。然而,全球化與科技變遷加速,新興產業崛起對傳統領域形成壓力。
2) 現狀:目前台灣高度依賴半導體產業,但全球市場已進入高度競爭狀態。若不積極應對,可能面臨需求下滑與產業結構單一的風險。
3) 核心目標:識別關鍵產業危機,例如技術斷層、人才外流與過度依賴單一出口市場,迅速建立預警與應對機制。
2. 提供解決配套
1) 技術創新:
(1)建立跨國研發中心,鼓勵產學合作,加速突破高科技關鍵技術的瓶頸,創造新產品的衍生性價值。
(2)推廣新興科學技術—例如非接觸式光子元件(整合光子和射頻科技),擴大其應用面,與美中日韓的發展作出市場區隔,發展完全屬於台灣人的高新科技,主導未來的主流科技社會。
2) 人力資源:
(1)提升本地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打造符合未來需求的人才。
(2)制定吸引高端國際人才的政策,補足技術短板。
3) 資金支持:
(1)成立產業轉型基金,扶持中小企業轉型升級。
(2)推行獎勵措施,吸引民間資本投入高風險、高潛力的創新領域。
3. 建構第三部門及聯盟
1) 背景:回顧1970年代,民間力量在產業轉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我們相信非政府組織(NGO)與產業聯盟的力量可以彌補政府資源的不足,促進政策與產業的良性互動。
2) 具體措施:
(1)成立專注於產業問題的第三部門組織,匯集企業、學術界與民間團體的資源,共同解決具體問題。
(2)建立跨產業聯盟,例如電商、金融科技與製造業的聯合平台,促進技術與資源共享。
(3)善用APEC,強化區域經濟活力,避免經濟集中化的風險。
4. 協助政府推動產業升級政策
1) 政策建議:
(1)民間應主動提交經驗分享與建議,配合政府制定長期產業戰略,確保政策的連續性與實用性。
(2)促進透明化的政策溝通機制,確保民間的意見能被納入政策決策過程。
2) 合作模式:
(1)民間可成為政府的合作伙伴,提出轉型的方案,協助執行具技術門檻的升級計畫。
(2)定期舉辦公共論壇,匯聚政府、產業與民間力量,共同討論產業未來的方向。
總之,「民間驅動、永續未來」。歷史證明,台灣的民間力量是產業成長與轉型的中流砥柱。只要民間、企業與政府通力合作,聚焦產業危機,提供有效解決配套,並建構強大的第三部門支持體系,台灣將不僅能持續保持競爭力,更能以創新實力在國際舞台上屹立不搖。
作者郭立昌早年創造台灣的精密工業,為APEC領袖會議代表、第三部門專家,倡議「反貪腐(AC)/ 非現金(Cashless)/ 電商(E-Com)/ ICT/ IPR/ IIA-TES/ 微企(MB)…」贏得國際法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