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以色列

/郭立昌

神說:「我將遍地結了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1:29)

猶太人正式的稱呼為「以色列人(Israelites),據說他們是上帝的選民,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他們遵守摩西的誡律:「不可虧負寄居的;不可苦待孤兒和寡婦;不可如放債的向窮人取利---(22:21-25)稱之為「社會責任」。

不要有飄流思想

堅守信念而不懈

亡國兩千多年後

仍能在故土建國

以色列(Israel)建國於1948年,位於中東地區,人口約九百餘萬,面積約2萬多平方公里。以前通稱以色列人為「猶太人(Jewish),全世界合計約有一千四百萬個猶太裔人,歷年來諾貝爾獎得主911位,猶太裔就有192位。撇開以色列對待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的態度不談,「猶太人」的確優秀兩千前的耶穌和20世紀的愛因斯坦都是猶太人。

立昌和猶太裔很有緣,路得女士(Ruth Handler, 1916-2002)就是猶太裔的美國人。看見桌上有一本書《跟以色列人做生意和你想的不一樣》,翻開來看,作者勞特曼(Osnat Lautman)女士以「ISRAELI」七個英文字母,把以色列人的商業文化特質標識出來,說是一個「模型」。

指「不拘小節—Informal

指「直言不諱—Straightforward

指「勇於冒險—Risk-taking

指「雄心勃勃—Ambitious

指「積極創業—Entrepreneurial

指「聲高氣響—Loud

指「隨機應變—Improvisational

書《跟以色列人做生意和你想的不一樣

以上七點特質,在路得女士的身上都看得到。人稱「郭立昌是芭比先生」,因為我在1984年救活被整得體無完膚的芭比,重回世界第一的寶座。路得女士則是「芭比的媽媽因為她在1959年發明芭比娃娃,隨後發明「看跟說(See & Say)有聲玩具,是引領全球玩具產業數十年,且影響女性思維的世界級重要人物。可惜,因為1993年春節我們全家到了美國,被不知輕重的美國海關帶至小房間盤查了半天,害得來接機的人緊張萬分,內人累到快昏倒還得回答唐氏症者的蠢問題。因此,導致我們又回來台灣繼續沒有終點的「富裕台灣計畫」,路得女士的好意沒能接受,芭比又被弄到每況愈下,世界也變成今天聯合國必須召開氣候高峰會,祭出重典,期望力挽狂瀾的地步。

路得女士與芭比娃娃

曾幾何時,以製造業傲視全球的美國人逐漸變成都只偏重於「財金」和「軟體」,對於未來的競爭並無優勢。以前猶太人會把金融做得很好,是因為「沒得選因為他們流亡時期,管理財務係屬於低賤的工作,但猶太人居然做得有聲有色,其實他們在科學和哲學方面的表現更為傑出。像生於1916年的路得女士,就有一雙具有實作能力的巧手,不但相框/檯燈都難不倒她,台灣在1959年還是一片荒蕪的時期,她就能夠發明當年屬於高科技的「芭比娃娃以多種塑膠為材料,做出擬人化的漂亮玩偶,而且能夠推廣至全球市場,引領全世界創新產業的風潮。

以色列人身處強敵環伺的中東地區,北鄰黎巴嫩、東臨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邊為埃及,天然資源欠缺,他們有句話說:「創新就是我們的天然資源。」以色列發展現代科技,在應用軟體和硬體,國防科技產業,農業及醫療保健都頗有建樹。

以色列名稱的由來,可以追溯到「亞伯拉罕」。亞伯拉罕生了兩個兒子,以撒是猶太教之父,以實馬利是伊斯蘭教之父;以撒的兒子雅各,由上帝改名為以色列(創世記32:23-30)。後來,在約公元前1030年,以色列民推舉掃羅在中東地區建國;接著,大衛王在位40(1010~970 BC)、所羅門王在位40(970~930 BC)80年期間使得國力達到巔峰。然而,物極必反,以色列國自己分裂成為北國「以色列」,以及南國「猶大」。北國以色列在公元前722年被亞述帝國所滅,南國猶大在公元前586年被巴比倫帝國所滅故流亡的以色列民被稱為「猶太人」。以色列民族經歷亡國之痛超過2,500年,在德國納粹統治期間(1933~1945),六百萬猶太人遭到屠殺。大屠殺的倖存者,有些移居視為聖城的「耶路撒冷」,與猶太復國運動人士,一起努力,最後在西元1948514才復國。所以,堅守信念不懈,必有復國的一日。

以色列聖城耶路撒冷一角

196767,西奈半島著名的「六日戰爭」後,以色列軍臨城下,「耶路撒冷」才由以色列掌控全城。聖城的面積為126平方公里,現有人口約90萬人,是三大「一神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的信仰中心。自公元前10世紀,所羅門王建成「第一聖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聖殿是象徵上帝臨在的「約櫃」放置之所。約西元70年,聖殿遭到破壞,只剩西南方的牆壁。後來,這片牆成為散落在各地的猶太人,哭訴自己民族悲哀命運的地方;所以,漸漸地這座牆也被稱為「哭牆(Wailing Wall),藉以傳達悲苦的猶太人的心聲,給天上的神知道。除了祈禱之外,哭牆也是一面「許願牆」,許多猶太人將自己的心願寫在紙上,捲成細條塞進牆壁的石縫間,許多遊客也將自己的心願託付在這裡。「哭牆」現存段全長80公尺、高約20公尺,它已成為現今猶太歷史的象徵,也是猶太人心目中最神聖的地方。

宗教的特徵「教義、儀式、神話、誡律」,皆是宗教狂熱人士所熱衷者;即使發明最前衛的「非現金(Cashless)交易系統」的全球知名的「Linda Din(丁玲虹)也不例外。她甚至於放棄大好的2007年時機,沒有選擇美國,卻選擇去「宗教研究所」研究「基督宗教」。有一陣子,逢人就談「重建聖殿」的事;因為,聖殿包含了宗教的全部特徵。任何事情會被擱置,必有其原因;個人相信,憑以色列既有的財力和科技力,要重建聖殿絕對不是問題。一定有其他複雜的問題,才導致聖殿不能重建。我們是凡人,真的不必費心思在那上面,專注於為下一代開出路的事工,才是正途。

電商發明人丁玲虹與聖殿模型

會認識真正的猶太人,是因為1970年幫客戶開發「塑膠電風扇」,產品運到美國,全部成為碎片;派員協助客戶去美國處理善後,帶回來一句:「猶太買主說:『這台電晶體手提收錄音機能做出來,你們生產多少,我就買多少。』」只憑著一句話,半年後,我們真的拿了樣品到紐約找那個猶太買主,他真的信守承諾:「你們生產多少,我就買多少。」台灣很快地變成全球電晶體手提收錄音機的生產大國,造成1970年代台灣產業的一片榮景。

類似早年LUCKY電晶體手提收錄音機(取自網路)

1979年,我到了紐約,去拜訪猶太買主,他說:「你們現在有自己的品牌,應該不需要我了。」我的客戶原本在台灣有個品牌叫「Lucky(—台南鄉親都戲謔地稱之為「漏氣牌),又在美國自創了個品牌叫「Lasonic」,自己在美國設據點行銷他們的手提收錄音機,看來猶太買主很明顯的不高興。後來,隨著陳老板的辭世,他們的產品似乎市場越來越小,最後只得關門大吉;昨天路過永康附近,聽說他們已從地上消失地無影無跡。我發現和猶太人做生意,「信任」比重第一,你相信他,他就相信你。原本「20美元」的產品,你可以做到買幾萬坪的土地建廠房;知道他在市面賣「100美元」,你自己就去弄個品牌,不但自有品牌的產品賣不出去,原來的訂單也沒有了。

請人來安裝紐約實驗室的水電。那位水電工是猶太人,我問他:「Are you Jew(你是猶太人嗎)」他瞬間變臉,答道:「Israelite(以色列人)」原來不可亂叫以色列人為「(Jew),他們會生氣的。不過,更正之後,那位仁兄就很健談,一直問我姓什麼,寫了個「」字給他看,他居然拉著我的手高興地跳著,說:「我們是本家哩!」還用希伯來文寫了個他的姓給我看,問道:「你看我們都姓郭!」我前看後看、左看右看,怎麼也看不出他寫的和我寫的有何相似之處?不過,兩人之間變得「零距離可見他們很會套近乎。

有句猶太諺語:「錢是審視人格的一面鏡子」有一天,那猶太人找我去一個鑽石商那裡,我好奇地問:「你到底是水電工,還是珠寶商?」他答道:「只要合法有錢賺的,就是我的工作。」到了鑽石商那邊,有人拿了一袋鑽石給他,他倒出來到手掌裡,看了一下,又裝回袋子裡,和那人說了兩句話,我們就去另外一個鑽石加工的地方,把東西交過手,也沒講幾句話,更沒有寫收據,居然就這樣走了。我好奇地問:「你這樣會不會有風險?」他答:「不會的,彼此信任吧!」令人見識到猶太人之間的交易過程,太不可思議了。

猶太人稱「信任(Trust)為「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中華文化說:「人無信不立。信則能任,能任則能成。」猶太人會把重要的物件交付給你,就表示對你信任,他們交流的節點都是本著這種基礎,形成的社會網絡變得很堅實。這也是「資本」的一種,沒有人會拿這種社會資本開玩笑。

其實以色列國早在3千多年前就有了,他們的第一個國王掃羅,必須由上帝揀選的神職人員撒姆耳膏抹。後來掃羅走樣了,上帝又要撒姆耳膏抹大衛當王。撒姆耳的母親叫哈拿,已婚的婦人不孕是件羞恥的事;所以哈拿就向上帝禱告,結果喜獲麟兒就是撒姆耳。「King」和「Horn」就是哈拿的禱告中的兩個字(撒上2:10),在紐約和普瑞斯牧師讀《聖經》,剛好讀到這段經文,一下子也想不出其他的名字,就把我的實驗室叫做「K-Horn Science Incubator」,不僅1979313在紐約孵化「Black Stone Co.(黑石公司),更具體地孵化了1980年代所需的消費性電子產品,「K-Horn」也寓意著「生生不息」。

撒姆耳小時候就隨著老師以利服事上帝,哈拿每年都會用亞麻布做「以弗得(袍服)給撒姆耳穿。那時的祭壇都要燒香,其中就有漢麻的成份。亞麻和漢麻都是以色列的重要植物,即使1971年尼克森和蔣介石聯手消滅掉這些經濟作物,但以色列仍有人持續研究這些植物的應用。2021111~13日,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 26)決議:「逐年減少化石原料。」以色列的朋友表示「植物」是最佳的替代原料,與立昌在APEC領袖會議倡議的「醣經濟(CE, Carbohydrate Economy)不謀而合。日前中東地區產油國的朋友,也談起在貧瘠地區栽種戰略植物的研究,看來真的是大趨勢。

植物成為替代能源是大趨勢

以色列地處中東貧瘠地區,文獻中可知自古即栽種「麻屬」植物,係因這些植物耐旱,不需要肥沃的農地就能成長;而且還能改良土壤,產生「固氮」作用。以色列的科學家不僅發明改良土壤的中和劑,還有滴灌技術,可以使沙漠變良田。COP 26決議「替換化石原料」,令中東產油國開始研發「植物」,以備將來取代石油後還有出路。KSI科學中心在多年前即與以色列的朋友研究「荷荷巴(Jojoba),種植於貧瘠地區,萃取出生質燃料,經過合成之後可以取代「柴油」,用於大動力車輛及機械,不僅無毒,而且不含硫化物,是節能減碳的方向之一。這些「農業科技(Ag-Tech)在全球減碳排放的政策下,成為炙手可熱的寶物。

立昌在1966年當家之後,因為手上沒有工具機,必須駕著父親留下來的自組「摩托車」,四處找人幫忙例如鍛造/軋銅/車床及刨床加工,才得以快速完成機器/模具和材料,做出精密的電子零件,賣給美日歐商;當時加油都是就近「礦油行」加個油,非常方便。而且燃油「不是石油」產品,而是麻屬植物提煉的。可惜,在蔣介石和尼克森兩個聯合國安理會理事聯手之下,麻屬植物被污名化,它們也在「一烴獨霸」的政策下,徹底地從世界的舞台被除滅。

不過,以色列強大的醫學和技術研究部門的推動下,尤其是在政府的鼓勵下,醫用大麻產業持續地擴張。與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地區不同,這個問題在政府和國家領導層之間幾乎沒有引起任何爭議。即使是有影響力的資深「拉比(Rabbi, 朵拉老師)也不反對其傳播,世俗的以色列人對大麻持自由主義態度。(引自《聖地牙哥聯合論壇報) 符合ISRAELI」的直言不諱和不拘小節。以色列的持續研究,這類植物萃取的「漢麻素(Cannabinoids)產品,協助癌症患者,以及患有與疼痛相關的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甚至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減輕痛苦;同時,也幫助失智症者減緩海馬體萎縮的速度,協助老年人活得更有尊嚴。去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 26)舉行之後,全世界掀起「醣經濟(CE)的浪潮,從1971年持續研究生物基產品的以色列,其作為顯然是擇善固執,為「清潔經濟(CE, Clean Economy)的世代存留餘種。

以色列人認為,要能通行於全球市場,必須做好兩件事:

一是加強「英語」的能力,不是只會說希伯來語即可。

二是在研發階段,就規劃出具有「全球市場」的商品。

這也是我們台灣人應當學習之處。國際會議都是講「英語」,所以我們除了國台語之外,也必須認識一些英語,以備不時之需。尤其是,國際化的現實需要,小娃居然就在學英文,會幾句英文,以後方便和孫輩溝通。

立昌於196612月接到美商全球電子公司的訂單時,雀躍不已;但是,那家公司的王姓職員居然說:「不用高興,裡面若有一條寫『贈品』,我們就不用付你錢了!」驚嚇之餘,趕緊拿起因無意考上市立初中而小學導師丘森然送的英文字典,一個字一個字地查,湊合出個中譯本,再跑去成大請教姚靜波教授確認;因此,夜校的英文考試都只是一塊蛋糕(a piece of cake)。可惜,在學校的時間太有限,到了美國才知道根本不敷使用。正擔心之際,突然出現個猶太裔的牧師說要教我英文他的教法是,拿兩本《聖經》,他一節、我一節地接力讀;說也奇怪,讀沒多久之後,我就去申請到所需的證件,在紐約所作的工盡都順利。

至於商品方面。立昌一生創作無數,最自豪的是「無一專利」在我名下;因為,我認為任何產品都是可以消滅的,我在幾十年前就有句名言:「我每天都在消滅自己昨天的產品。」自己消滅自己的產品,總比由別人來消滅要好得多這個思維自1980年帶到台北之後,影響了幾位政壇的前輩,也造就了商場的後輩。例如「天線端子」曾經是我的主力產品之一,賣至140多國,全球市占率高達85%;但是,我還是使用「內鍵式」的方式把它消滅,使用者可以更方便不必拉天線,新產品更能無遠弗屆。

傳統天線端子升級為內鍵式

其實,以色列人的想法與我的是比較接近的。以色列人的成人禮是13歲,不是台灣人的「做十六歲」。我在13歲時,先父被捕入獄前夕交代:「我不在時,這個家就是你的責任了!」他不找別人,卻指定我這個13歲的少年。當我決心「不讓任何一個人挨餓」時,每天的難題,一覺之後,隔天都會找到解決的方法令人不得不相信「有神」。這些年,與猶太人接觸的結果,發現這些人都是天生的逃難大師,他們在亡國2500年期間,遇到的問題可真不少,比較著名的是〈以斯帖記〉裡的哈曼,藉由亞哈隨魯王之手欲滅絕猶太一族。(8:7~8) 就是有重重的因緣,加上有志之士例如猶太裔的末底改和王后以斯帖的努力,才不致於被滅族。相信有一位神,在默默中動奇妙的工,使得以色列人存活下來這種「信仰」也是我們應當學習的。

以色列人18歲都必須服兵役,這種「徵兵制」其實是相當好的制度。猶記小學五年級時,丘森然老師要我們寫作文「我的志願」,我就寫道:「我將來要當大尾的『竹雞---」結果被訓了一頓,重掰一份並不是我的志願的作文。後來,小學畢業,我居然為了養活一家人,無法完成自己的志願;每天凌晨兩點即起來工作,工作了18個小時之後,還得去夜校吸收點知識備用。簡單講,每天就是「工作和讀書」,平常往來的全是客戶和供應商,「人脈關係」完全沒有,更沒有寒暑假或娛樂。幸好中華民國有徵兵制,197610月入伍服26期預官役,才知道人生原來是這回事並非只有工作和讀書而已。徵兵制最大的好處在於「人際網絡」的建立,退伍後到了美國,我們幾個同學居然能夠舉辦同學會;而且各有所長,可以互通有無,真的如虎添翼。以色列的徵兵制,可以擴張人脈,也是使得他們的年輕人勇於創業的一個關鍵要素。

公元兩千年研考會出版《致台灣的頭家》,第138頁標題:「規劃『替代役』,縮短兵役役期。」當年台灣採取徵兵制,役期有兩年和三年,具有保衛國家的崇高精神。面對在野黨的挑戰,為了討好選民,執政黨提出:「從整體國家的發展面來說,只要能貢獻人民,服務社會,把一部份的徵兵員額,投入社會服務,用到有需要的地方,即是符合當前台灣的『進步政策』。」所以,執政當局規劃「替代役」,使服役變成多元化例如緊急救難、指揮交通、醫療照護,甚至於在需要專業知識的特定工商行號服務。可惜,開放社會必有其敵人;為了選票考量,候選人不斷加碼,造成徵兵制縮短成四個月。現在退伍的年輕人,居然服役期間「沒摸過槍」,甚至於不知道「操練」是啥一回事。「人際網絡」的建立,更是付諸闕如。細思之下,如此走樣的兵役模式,不禁令人擔憂。年輕貴族應當多多研究以色列的模式,對於兵役制度作適當的調整。

勤學和知識是一對最美麗的情侶。」是猶太諺語。據說他們的長輩都會要求下一輩讀《朵拉(Torah),也就是「摩西五經指的是《聖經》的五卷書:「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因為從小就如同讀「三字經」,有的猶太人長大還會背誦。十幾年前,內人被貪腐集團加公器打到「失智/失語/失憶」時,突然靈光閃現,想起在紐約讀經的情景,因為《聖經》有章有節;於是,帶著她讀經當然是從「摩西五經」開始。讀到了「民數記」,看著全是數字,本想跳過去,但心中卻有個聲音督促:「還是順著讀下去吧。」讀完「民數記」之後,發現內人的發音變正常了;除了家人的陪伴之外,《朵拉》居然是治療「失智/失語/失憶」症的良藥。

也發現:「猶太人精於數字,可能與『民數記』有關。」若能教小孩子讀「民數記」,他們的數學可能會比較好。自幼勤學《朵拉》,不僅能記得祖先的來歷,更能增長知識知識就是力量」。像原名雅各的「以色列」,他最喜愛的兒子「約瑟」被他的十個哥哥賣去當奴隸,憑著知識,而從奴隸翻身為埃及的宰相,在大饑荒時期,救了以色列族人。翻閱諾貝爾獎史,總人口不到0.2%的猶太裔人,獲得諾貝爾獎者高達21%,可見勤學真的和知識是一對美麗的伴侶。

有個朋友來訪,看見原本病入膏肓的內人,居然能夠招呼他們賢伉儷;他表情複雜地問:「我太太的『失語症』這麼多年都好不起來,玲虹怎麼這麼快就又會說話了呢?」我把「讀經」的藥方給他,不知他們是否有照做?因為2006APEC領袖會議邀請我去河內報告「TES」的進度,我乘機爭取到「衛星支援」,就去了矽谷幫忙發展行動通訊器;歲月如梭,四海奔波,又被搗巢,以至於失聯,不知他們近況如何?不過,請我去講道或見證的聚會,從此都展開了讀經活動。

走筆至此,當年帶著內人讀經時,我曾經祈求我的神賜給我們力量,能夠堅持活下去;因為被滅國幾千年的以色列都能堅持到復國,我也需要這份能量。後來,內人終於開口說話了,感恩之餘,我問:「有什麼是我應該做的?」有個聲音很威嚴地說:「去把你做的寫出來,幫助五百萬人----」今天走到路上,看見人人戴口罩,進店皆掃碼,還有許多「在家賺世界錢」者,也許初步目標已經達成;接下來,還是得繼續向進階目標前行。

猶太人說:「救一人等於救全世界。」他們很看重「」,即使孤兒寡婦也不可輕視,更不可欺侮他們。摩西告誡以色列民:「不可虧負寄居的,也不可欺壓他,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不可苦待孤兒寡婦。」(22:21-22) 前述的〈以斯帖記〉中有個名叫末底改的人,收養一個孤女以斯帖;後來,以斯帖當了亞哈隨魯王的王后,有個位高權重的哈曼藉由王的諭令欲滅猶太全族,結果是以斯帖解除了危機。所以,猶太人從小就被教導:「不能輕看任何一個人。」當你的手有行善的力量時,不要推辭,你所作的,可能會影響深遠。

創世記〉談到上帝用六天創造天地和萬物,創造「」的目的在於:「一是管理,二是享有創造。」神說:「你們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走的活物。」(1:28) 又說:「我將遍地結了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1:29) 說明上帝創造地面「植物」是賜給人們的禮物。文明世界的發展原本是朝著這個方向前進的,發明大王愛迪生(Thomas A. Edison, 1847~1931)發明鎢絲電燈和發電機,啟動世界的光明,他早在1885年就從寒冷的紐約到溫暖的佛羅里達邁爾斯堡購地建「植物實驗室」;然而,美國前總統尼克森(Richard M. Nixon, 1913~1994)1971年簽署《禁麻令》之後,世界朝著污染型的「碳氫化合物經濟(烴經濟, Hydrocarbon Economy簡稱HE)單向發展。不過,以色列的科學家仍然保持著「植物研究」,也算遵守朵拉》的教導。

如今,新的世代開始了。立昌倡議的「醣經濟(簡稱CE),將取代「烴經濟(HE);因為前者是環保的,後者是污染的。而全世界開始投入研究「CE(又稱清潔經濟,Clean Economy)時,個人發現長久持續傳統「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研究的以色列似乎領先其他國家。這場「醣烴之爭」值得拭目以待。第26屆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 26)199國的共識為「勝出」,「」必須逐年減少,以保有美麗乾淨的地球給子子孫孫。這場「醣烴之爭」代表「善惡之爭」,善源自於天上的神;在COP 26確定大趨勢之前,以色列長年專注於CE的研究發展,顯示神的選民不會隨波逐流。希望漸漸遠離神的先進國家,能夠再回到神的教導之中。

作者郭立昌早年創造台灣的精密工業,為APEC領袖會議代表。

郭立昌的貢獻

相關連結:

美國發明專利(Linda Din Invention)

https://patents.google.com/patent/US6304796 (VAM)

https://patents.google.com/patent/US20030197061 (Shopping System)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居安思危

丁玲虹的“李登輝研究”

向川普建言